隨時更新救護知識
現代緊急醫療救護(EMS)採用實證主義,內容都需要有證據及研究背書,既然是研究便一定有正方及反方,或者昨是今非,互相推翻的情形,因此應保持開放的心態隨時學習新知,才能精進自我,變成更好的緊急救護技術員(EMT)。「安妮怎麼了?」的臉書粉絲團提供比教材還新的知識,歡迎點擊按鈕追蹤。
EMT與你想的不一樣! 緊急救護技術員(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, EMT)是什麼?是搬運工?還是街道醫學的實踐者?當你想變成什麼樣子,就會變成什麼樣子。好的緊急醫療救護系統(EMS)是一進步城市的象徵,到院前與到院後的良好整合才能救助更多傷病患,不論你是路人甲還是救護單位,正確即時的處置及判斷是無可取代的,面對頭部創傷傷患,到院前維持血氧大於94%可減少一半的死亡率,儘早鑑別出急性腦中風,可挽救每分鐘20萬個腦細胞的死亡,心肌梗塞之患者以往建議D2B(Door to Ballon)<90分鐘,需要在到達醫院90分鐘內打通血管,近年美國心臟協會(AHA)也將指引改成FMC2B(First Medical Contact to Ballon)<90分鐘,從EMT接觸就開始倒數了,EMT可以是個很威的工作,取決於你想變成什麼樣的EMT? 延伸資料:江文莒醫師-EMT與你想的不一樣
|
安妮怎麼了? 目前國內除了教育單位發放的教材或坊間的書籍外,網路上幾乎找不到系統性的EMT教育資源,影音資料更是罕見,而重視實作的專業更需要以照片及影片傳授,因此希望打造以影音教材為主的公開平台,除了可以作為正規EMT教育的輔助教材外,也可以使教育資源較缺乏的地區有機會接觸完整的訓練教材,第一步先推出單項技術及作業流程篇章,未來將規劃更多學理相關的教材。
隨著實務經驗累積,EMT的能力應該要越來越強,但成長的過程中,教育訓練只能提供30%的功能,剩下的70%就須靠自我要求了,而「安妮怎麼了?」即希望給那些努力學習的人,更多更完善的學習資源。 臉書粉專:追蹤「安妮怎麼了?」 |
原則與偏好! 《PHTLS到院前創傷生命救援》中提及一觀念「原則與偏好」,所謂的「原則」是能使病人存活的必要條件,如缺氧患者需要讓足夠的氧氣進入肺,以得到換氣需求;「偏好」則是達成原則的方法,簡單來說就是要達到什麼效果、要怎麼做或用什麼工具做,可以用下列四個要件做考量:「現場狀況」、「病人狀況」、「救護員能力」、「可用設備」,就一個呼吸問題的病患來說,可以讓呼吸動力尚足夠的傷病患使用非再呼吸型氧氣面罩(NRM),呼吸動力不足需增加潮氣量者使用袋瓣罩甦醒球(BVM),如救護員有能力也有適當的設備,則可以插管保護呼吸道,增加正壓呼吸效率,面對傷病患時,沒有所謂唯一的標準答案,應了解處置的原則(目的),再來考量人事時地物並選擇方法。
教育訓練中常會給予一標準答案,「安妮怎麼了?」也是,但這些內容都是在一個假想情境中達到原則的做法(通常是兩位到院前救護單位的EMT一同出勤),如情境不同可能做法也會不同了,這裡提供的操作方式僅代表可以這樣做,而不是只能這樣做,未來我們會製作更多教材,希望可以透過了解原則,便可在不同情境下想出達成目標的做法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