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口咽部抽吸操作步驟 (以氧氣鋼瓶抽吸器為示範) 1. 抽吸前先給氧。 2. 測量嘴角到耳垂距離作為抽吸導管長度。 3. 將抽吸管長度定位於抽吸瓶底部。(雙人操作則不需此步驟) 4. 以食拇指交叉法打開嘴巴,進行口咽部抽吸,時間不超過15秒。 5. 清洗抽吸管並重新評估是否還有雜音。 |
|
下呼吸道抽吸操作步驟 (以從口鼻抽吸呼吸道為示範) 1. 抽吸前先給氧。 2. 選擇適當管徑的抽痰管。 3. 將抽吸器開關打開,選擇適當抽吸壓力。 4. 將抽痰管接上抽吸器接頭。 5. 取出無菌手套,以單手戴上無菌手套並取出抽痰管。 6. 將抽痰管輕柔放入適當的深度,放入時不能按住控制孔。 7. 間歇按住控制孔,輕輕轉動抽痰管往外抽,抽吸時間每次不超過15秒。 8. 從鼻腔進行抽吸後,再從口腔進行抽吸。 9. 抽吸完畢,重新評估是否需要再次抽吸。 10. 以清水將管內痰液沖洗乾淨,將手套及抽痰管一併丟棄。 |
補充資料
- 抽吸時,除了液體外也會把氧氣抽走,故抽吸前須給面罩及以上之氧氣,盡量提高患者的氧氣濃度,也不可抽吸過久,導致病患缺氧。
- 電動抽吸器常見的抽吸管接頭有兩種,楊克氏抽吸管接頭(Yankauer),是一種硬管,形狀類似弧形,常用於口腔部抽吸,而另一種是抽吸管接頭為軟管,長度較長,常用於氣管支氣管抽痰用,包裝內部有附一個無菌手套,管子旁邊有一個控制口,一般放入抽吸管的時候不會按住,當放置到想抽吸的位置後才會按住控制口,利用負壓去抽出液體。
- 抽吸管尺寸選擇時,抽吸管外徑應該小於人工呼吸道內徑的一半,若由口腔或氣管內管、氣切內管抽吸,常用10Fr.-16Fr.抽吸管,實際操作請遵循臨床單位之作業流程。
- 如使用電動抽吸器,成人口咽部抽吸壓力需大於200mm-Hg,成人氣管抽吸壓力建議設定80~150mm-Hg,連接氧氣瓶之抽吸器,抽吸壓力為300mm-Hg,僅適用於口咽部抽吸,不建議深入下呼吸道抽吸,因壓力過大,容易造成黏膜損傷,實際操作請遵循臨床單位之作業流程。
- 上呼吸道抽吸深度,與口咽呼吸道相同,測量嘴角到耳垂長度做為抽吸管長度,最深深度不超過舌根。單人操作時,將抽吸管長度定位於抽吸瓶底,抽吸深度便不會超過測量長度。
- 下呼吸道抽吸管的插入深度並沒有統一的做法,較深的抽吸只需要較少的抽吸次數,較容易抽出較多的痰液,但也增加了病患因為黏膜受損而出血的風險,下方列出不同深度的抽吸操作方式,實際操作請遵循臨床單位之作業流程。
・將抽吸軟管持續放入,當遇到阻力或是病患咳嗽時,位置即在氣管與支氣管分界的軟骨隆突(carina),此時若患者頭轉向右,再深入有機會抽吸到左支氣管,但建議抽吸深度碰到軟骨隆突後抽回,對於病患較安全。
・測量嘴角至第二肋間胸骨角(Louis Angle)之直線長度作為抽吸深度,因為第二肋間胸骨角在解剖上與軟骨隆突相同高度,這樣深度就不容易超過軟骨隆突,較為安全,若為人工氣道(氣管內管,氣切管)則為管口至第二肋間胸骨角之直線長度。
・下呼吸道抽吸建議深度是一個安全範圍值,通常成人抽吸約5~20cm,氣管內管抽吸約20~30cm,氣切管抽吸約10~15cm。 - 抽吸順序先抽人工氣道(氣管內管,氣切管),再抽鼻腔、口腔;抽完口腔後不可再回去抽吸鼻腔或人工氣道氣切造口,避免口腔細菌進入氣管造成吸入性感染。
- 完成抽吸後,如抽吸瓶內仍有液體,可以用塑膠袋包覆,避免外流染污其他器材。
更新日期:2024/12/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