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妮怎麼了?
  • 單項技術
    • Airway 呼吸道 >
      • 徒手打開呼吸道
      • 口咽呼吸道
      • 鼻咽呼吸道
      • 聲門上呼吸道
      • 氣管內管
      • 抽吸
    • Breathing 呼吸 >
      • 氧氣鼻導管
      • 氧氣簡單面罩
      • 非再呼吸型氧氣面罩
      • 袋瓣罩甦醒球
    • Circulation 循環 >
      • 靜脈注射
      • 骨內血管注射
      • 十二導程心電圖監視
      • 手動去顫
      • 同步心臟整律
      • 經皮體外心臟節律器
    • Disability 失能 >
      • 徒手頸椎保護術
      • 脫除安全帽
      • 側臥翻身
      • 俯臥翻身
      • 上頸圈
      • 上長背板
    • Exposure 曝露 >
      • 清洗傷口
      • 傷口止血包紮
      • 肢體骨折固定
      • 燒燙傷處理
    • 輔助評估 >
      • 血糖監測
      • 辛辛那提中風指標
    • 藥物給予 >
      • 抽取藥物
      • 靜脈推注
      • 肌肉注射
      • 皮下注射
      • 氣霧治療
    • 其他 >
      • 針刺減壓
  • 作業流程
    • 非創傷流程
    • 創傷流程
    • 評估細項 >
      • 評估意識
      • 評估呼吸道
      • 評估呼吸
      • 評估循環
      • 評估失能
      • 評估曝露
    • 成人OHCA流程
    • 兒童OHCA流程
    • 嬰兒OHCA流程
    • 新生兒心肺復甦流程
    • 異物梗塞 (大於1歲)
    • 異物梗塞 (小於1歲)
  • 指導員專區
  • 聯絡我們

氣管內管

Endotracheal Tube 氣管內管


描述
氣管內管置入氣管中,並以充氣氣囊固定,可避免氣體漏氣及防堵吸入性嗆傷,相較聲門上呼吸道,提供更佳之呼吸道保護,為高級救護技術員(EMT-P)透過預立醫囑執行之進階呼吸道。 

常見情境
無呼吸或心肺功能停止,或意識不清需要保護呼吸道之傷病患。
​​(請遵循臨床單位之作業流程)

號數選擇
​
​成人依照性別及體型,一般選擇7.0或7.5號。
​​經口氣管插管操作步驟
1. 打開呼吸道,確認口中有無異物。
2. 開始以甦醒球給氧,並確認通氣正常且胸部有起伏。
3. 選擇適當尺寸葉片,並確認喉頭鏡燈泡正常。
4. 選擇適當大小氣管內管,並確定氣囊不會漏氣;置入通條,將氣管內管折成適當弧度,並使用潤滑液潤滑。​
5. 以左手置入喉頭鏡,從右側置入,並把舌頭往左推。
6. 向斜上提起,則可以看到聲帶。
7. 置入氣管內管,並通過聲帶。
8. 固定於氣囊通過聲帶1~2.5cm,以牙齒做深度定位。
9. 抽出通條,於氣囊打氣10 ml。
10. (初級確認) 聽診胃部、兩側肺底及兩側肺尖。
11. (次級確認) 接上潮氣末二氧化碳監測器(ET-CO2),於6次通氣後,確認出現正常ET-CO2波形。
12. (次級確認) 使用食道偵測器(EDD),確認可抽出空氣。
13. 固定氣管內管,並持續監測ET-CO2及確認位置正確。
    
補充資料
  1. 如使用彎式葉片(Mac),將尖端置於會厭谷(Vallecular),如使用直線葉片(Miller),則直接壓住會厭。
  2. 面對面經口氣管插管,建議可使用直線葉片(Miller)較好操作。
  3. 如有需要,可於開始操作甦醒球時,使用環狀軟骨壓迫術(Cricoid Pressure,又稱Sellick Maneuver),藉由氣道與頸椎壓迫食道,以減少吸入胃反流物之機會。此外,由於氣管被往後壓,可幫助插管時更容易看到聲帶,需於氣管內管放置完成後才可解除動作。操作方法為以食拇指於環狀軟骨向後、向上、向右壓(Backward、Upward、Rightward、Pressure,BURP)。
  4. 如有需要,於插管前進行抽吸。
  5. 挑管後如有可見異物,以異物夾(Magill Forceps)移除,如無法移除,可將氣管內管插到底,將異物推入右支氣管,進行單肺通氣(One Lung Ventilation)。
  6. 成人氣管內管深度建議固定於19~23公分,成人男性建議固定於22公分,女性則為21公分。
  7. 初級確認聽診五個位置時,如胃的位置有氣泡聲則代表插入食道,需移除氣管內管。如右側胸部有呼吸音,左側胸部沒有,則代表置入深度過深,應外拔至適當深度後再次聽診確認。
  8. ET-CO2為最牢靠之位置確認方式,如無波型或數值為0,則可能插入食道,需移除氣管內管(死亡過久之傷病患也有可能測不出ET-CO2)。於OHCA傷病患,ET-CO2數值可反應CPR品質,建議維持數值在10mmHg以上,如突然遽增,則有ROSC之可能。
  9. 如食道偵測器(EDD)抽不出空氣,無法膨脹,則可能插入食道,需移除氣管內管。
  10. ​完成氣管內管置入後需隨時注意血氧濃度及ET-CO2,搬運時可考慮將甦醒球與氣管內管分離,以減少拉扯;如血氧濃度或ET-CO2數值出現異常時,可參考DOPE口訣來鑑別原因,位置是否正確(Displacement)、是否堵塞(Obstruction)、是否出現氣胸(Pneumothorax)、是否為儀器故障(Equipment Failure)。​
骨內血管注射 >
© 2018 安妮怎麼了? ALL RIGHTS RESERVED.